过刊目录

  • 2021年, 23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21-12-05
      

  • 全选
    |
  • 何晓霞 毛伟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强化科技创新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农业GTFP)的支撑是实现现代化农业的重要实现路径。在解构农业GTFP系统的自组织特征基础上,采用空间杜宾模型和面板门槛回归模型定量地探讨农业技术进步对我国农业GTFP的影响。研究表明:(1)农业技术进步与农业GTFP呈倒U型非线性关系。相比于内源性农业技术进步,农业技术进步的溢出对农业GTFP的边际贡献更显著。(2)农业GTFP系统具有耗散特征。相比于农业GTFP,农业技术进步对农业TFP的边际贡献更显著。(3)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升级,内源性技术进步对农业GTFP的边际贡献减小,外源性技术进步对农业GTFP的边际贡献增强。(4)当农业产业结构合理化为门槛变量时,农业技术进步对农业GTFP的非线性贡献存在拐点。
  • 杨艳凤 敬莉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标准差化法和熵值法进行客观赋权,同时测算新疆2000—2018年的资源环境承载力、生态功能弹力与人类经济协调力三者之间的耦合性和生态承载力,对时间趋势变化及市域分布特征进行Arcgis可视化,深入探讨在特殊地理位置与生态特征的极大影响下,正确处理新疆农业经济持续协调发展问题。研究结果表明:新疆资源、环境和农业经济发展的耦合度极高,均在0.8以上,耦合协调性在0.7左右,可持续性偏弱,总体处于农业经济发展优先型。新疆资源环境承载力介于极不承载和弱承载之间,存在很大上升空间;生态功能弹力持续处于不稳定状态,生态环境恢复工作迫切且艰巨;人类经济协调力持续处于中压阶段,未与资源环境和生态功能形成良性循环;生态承载力整体上处于弱持续状态,生态系统的安全状况虽没有出现极不安全但整体一般。
  • 刘鹏凌 张文娟 周云 李想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研究城镇化与农业生态效率之间的耦合协调关系,促进城镇化与农业生态效率协调发展,以华东地区作为研究对象,在测算城镇化综合发展指数和农业生态效率的基础上,运用耦合分析模型对其耦合协调发展程度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华东地区城镇化发展水平整体上升趋势较为明显,而农业生态效率已处于较高水平且变动趋势不明显,二者之间的耦合度整体处于高水平耦合阶段,且上升趋势明显。(2)在观察期内华东地区两个系统之间的耦合协调度呈现递增趋势,空间上则呈现较为明显的“东高西低”,且各省市耦合协调度的空间差异在逐渐缩小。(3)相对于农业生态效率而言,华东地区城镇化发展水平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在此基础上,提出提升城镇化发展质量、突破农业生态效率瓶颈、加强区域间联动发展等相关政策启示。
  • 叶遄 余忠 吴赐联 石德金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我国15个地方政府农林部门2016—2018年预算支出面板数据,运用分类SBM模型与OLS回归分析分别进行经济预算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研究发现:2016—2018年我国15个地方政府农业部门平均经济预算绩效呈“V”型变动,而林业部门则呈缓慢上升趋势。此外,经济相对落后的西部地区农林部门经济预算绩效优于中部与东部。从省际差异来看,15个地方政府农业部门经济预算有效的省份多于林业部门,然而二者都存在一定程度的两级分化及排名固化现象。在影响因素上,地区教育水平、乡村人口比重尚不能显著影响地方政府农林部门经济预算绩效,而农林产业市场化进程则与地方政府农林部门经济预算绩效呈显著负相关。此外,财政透明度与地方政府农业部门经济预算绩效不呈显著相关,而与林业部门经济预算绩效呈显著负相关。研究结论为地方政府农林部门把握经济预算绩效及推动我国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改革提供参考。
  • 刘萌 张菀麟 董海荣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谷子产品作为一种健康保健食品,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的青睐。河北省是谷子生产和消费大省,研究其居民谷子产品消费行为对引导其谷子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河北省440位城乡居民为调查对象,基于计划行为理论,运用二元Logistic模型分析了影响居民谷子产品消费行为的因素。结果表明:城乡居民对谷子产品营养和保健功能、口感、外观品质的认知、谷子产品的宣传力度、产品价格、对谷子产品的了解程度、消费者性别、年龄和居住地等均对居民谷子产品消费行为具有比较明显的影响。据此,从加大高产优质谷子品种研发,支持谷子深加工企业发展,促进多元化功能性谷子产品开发等方面对河北省谷子产业高质量发展提出了对策建议。
  • 祝丽云 蒋桂娥 张冰颖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日益严峻的资源和环境约束下,京津冀奶业协同创新对其健康可持续发展起着至关重要作用。目前,京津冀三地奶业的技术创新水平还存在很大差距,协同创新力度和深度有待加强,缺乏协同创新机制和统一的协调机构。在探究融资源协同、科技协同、服务协同、生态协同和组织协同为一体的京津冀奶业协同创新运行机制的基础上,并基于“三螺旋”理论,构建了京津冀奶业协同创新路径:发挥京津冀三地政府主导作用,创新保障支持措施;以奶业创新团队为纽带,加强三地高校及科研院所之间的协同创新程度;在奶业协会的组织协调下,提高三地奶业产业和企业之间的协同创新力度,从而加快京津冀奶业振兴步伐。
  • 李志敏 施玮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如何在资源贫乏的农村实现全面振兴是重要的研究课题。拼凑理论为处于资源劣势的组织提供了创新的可能,为资源贫乏型乡村的振兴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以劣势创新为主题,从资源拼凑清单、资源拼凑过程以及资源拼凑结果3个重要维度提出资源拼凑模式的分析框架,并采取多案例的研究方法对农村社区营造中的资源拼凑问题进行探讨。研究表明:社区资源拼凑的清单来自物质、人力、文化、技能,资源拼凑的过程包括植入式拼凑过程和利用式拼凑过程,资源拼凑的结果包括创意式拼凑结果和转化式拼凑结果。进一步提出社区营造资源拼凑模式有:植入——创意式拼凑、植入——转化式拼凑、利用——创意式拼凑和利用——转化式拼凑。研究结论为农村社区提供了资源建构的理论框架,并为处于劣势的农村社区如何创新提供了参考。
  • 张永凯 马富成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自“互联网+扶贫”模式在我国农村地区推广以来,取得了极其显著的成效。基于2014—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CFPS),采用PSM、Probit和A-F测度等方法,分析了互联网使用对农户多维贫困的减贫效应,并探讨了互联网减贫作用的中介效应,根据Logit和Probit回归结果,发现互联网使用显著降低农户处于多维贫困的风险,减缓农户贫困程度;互联网通过人力资本、社会资本两个方面对农户生产生活产生显著影响,且对促进非农就业作用较为突出,表现为互联网显著促进农村非农就业,而非农就业使多维贫困发生概率降低29%;通过教育异质性分析发现:受教育水平越高,互联网的使用越能显著降低农户多维贫困程度;地区异质性分析发现,我国互联网的减贫效应由东部到西部逐渐增强。因此,互联网的使用将成为农村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以及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关键着力点。
  • 辛毅 黄岳 徐紫嫣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构建粮食播种面积的Nerlove模型和粮食亩产量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对粮食最低收购价格政策和临时收储政策的绩效及其主要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指出现金收益是影响农民种粮积极性的关键正向因素,生产成本并非农民种粮积极性的主要影响因素。将农民获得持续增加的现金收益与粮食生产及出售数量紧密结合,是粮食最低收购价格政策和临时收储政策能够有效激励农民种粮积极性的根本原因,这也应当是今后涉及中国农民种粮积极性激励政策的重要原则。
  • 柴国俊 葛丹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征地关乎家庭生计,成为社会研究热点和难题。通过梳理征地文献新进展并回顾政策新趋势,认为在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相关文献越来越注重失地农民的福利分析,近期政策越来越强调他们短期和长期生计的可持续性。利用中国家庭金融调查四轮微观数据,以未被征地家庭和被拆迁家庭为基准,对照分析被征地家庭的消费、收入、资产及幸福感的演进特征。结果发现,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被征地家庭总体实现了“生活水平不降低、长远生计有保障”,幸福感得到提升。同时注意到,他们发展性消费、金融资产和财产性收入三者比重均低于被拆迁家庭,前两者比重甚至低于未被征地家庭。由此,提升被征地家庭的财经素养是当前破解征地难题的一个关键抓手。
  • 李建 沈志忠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农民是农村社会的主体,农村社会是农民生活的载体,两者在长期的传统农业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然而,十九世纪以来,面对内忧外患和错综复杂的政治、经济局势,赖以为生的农业发展遭遇了巨大的危机,传统农村社会难以维系,农民一步步地陷入了生存的困境,如何谋生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对此,社会各界纷纷为解决农村问题出谋划策。冀西位于华北平原农耕带向黄土高原农耕带过渡的地区,兼具两个地区的显著特点,是典型的北方旱作农业区域,无论从自然还是社会状况来说都独具代表性。从农民这一个体自救者的角度,和学者、社会团体以及政府在整体上规划农村发展的他救者的角度,探讨时代变革大背景下冀西农民的谋生状况,有利于对这一时期农民的生存状况进行更深入的了解,也为解决当代农民问题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历史资源。

  • 郝小雨 陈苗苗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黑龙江省秸秆资源丰富,开展秸秆肥料化利用,不仅可减少秸秆焚烧和丢弃导致的环境污染问题,还可改良土壤结构、培肥地力,对于改善黑龙江省耕地质量、提升土壤固碳增汇能力、促进农民增产增收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调研和文献分析,基于秸秆直接还田(翻埋还田、耕层混拌和覆盖还田)和间接还田(秸秆堆沤、秸秆制沼、种养结合、秸秆炭化还田和秸秆基质肥料化)方式,解析了目前黑龙江省秸秆肥料化利用现状、效应和不足:缺乏持续有效的监管政策体系,秸秆直接和间接还田成本高,技术与经济扶持力度低,秸秆还田农机农艺结合不紧密,季节约束性强导致秸秆还田效果差,宣传推广力度不够,农户认识不足。最后,从政府统筹、政策支持、科技研发和强化宣传等方面提出相关对策建议,以期为有序推进黑龙江省秸秆肥料化利用和实现农业碳中和提供理论支撑。
  • 叶晓力 周烽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社会知识生产历经模式1到模式2再到模式3的转型发展阶段,在此过程中,大学逐渐从社会的边缘走向社会的中心。在西方两次“学术革命”的冲击下,大学随之发生两次根本性变革,知识生产模式1塑造了研究型大学的发展模式,模式2则催生创业型大学的崛起。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模式3敏锐地捕捉到社会知识生产中的“创新驱动”要素,构建了基于“创新网络”和“知识集群”的多维创新生态系统,并衍生“学术企业”这一新兴机构。然而,无论是研究型大学、创业型大学,抑或是学术企业,其发展变迁都延续模式1到模式2再到模式3的核心功能,并确保大学在社会转型中不断适应新的变化。与此同时,当代社会知识生产转型的复杂多元样态也正在造就大学发展向度中更多的可能性。
  • 王敏杰 谭静 付明浩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产业结构升级程度为门槛变量,利用2009—2018年全国31个省际面板数据,构建门槛效应模型,研究了产业结构升级对高等职业教育投入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在全国层面,产业结构升级背景下,高等职业教育投入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双门槛效应,跨过门槛值后,能够促进经济增长;分地区而言,东部存在单门槛效应,当高等职业教育投入跨越门槛值后能显著推动经济增长;而中部存在双门槛效应,高职教育投入跨越第一个门槛值后,对经济增长的促进效果不强,当跨过第二个门槛值后能显著促进经济增长;西部地区不存在门槛效应。基于以上研究结论,应从全国和地区两个层面加大高职教育扶持力度、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快产业升级、促进区域交流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