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2022年, 24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22-01-29
      

  • 全选
    |
  • 田雨晴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开展党史学习,强调要在党史学习教育中贯穿大历史观,开拓历史视野,增强历史自觉,突出历史主题,抓住历史主线,认清历史方位,把握历史大势;在党史学习教育中贯穿辩证思维,辩证研判历史虚无主义,辩证看待重要历史时期,辩证评价重要人物事件;在党史学习教育中贯穿实践要求:读好“教科书”、增强开拓进取的智慧,打剂“清醒剂”、促进执政水平的提升;注入“营养剂”、赓续精神血脉的传承。
  • 刘鹏凌 黄靖辉 李小宁 王晨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探究涉农财政影响农业生态效率的内在机理对于缓解农业生态压力、实现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鉴于此,采用包含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SBM模型对我国31个省份2003—2019年的农业生态效率进行测算。并在此基础上,实证检验涉农财政、粮食产能对农业生态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1)涉农财政资金的投入对农业生态效率具有显著的负向作用。(2)复种指数与粮食产量在涉农财政资金与农业生态效率之间存在中介作用。(3)地方财政配套资金对农业生态效率的影响存在遮掩效应。粮食种植结构正向调节了复种指数与农业生态效率之间的关系,负向强化了粮食产量对农业生态效率影响。
  • 吴友群 毛莉 廖信林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农业是立国之本,农业高质量发展不仅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也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目前,数字技术加速向各领域渗透发展,正在全球范围内开启一次具有革命性的数字化转型。在十四五规划中,提出“发展数字经济,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以2013—2019年的面板数据为基础,从供给优质、高效生产、创新融合、绿色可持续发展4个方面构建农业高质量指标,结合数字经济的定义,从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2个方面构建数字经济指标,分析数字经济对农业高质量发展影响的理论机理,构建了个体时点双固定的面板效应模型加以论证并进行稳健性检验,最后得出结论:数字经济会对农业高质量发展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此外,对数字经济影响农业高质量发展进行时空差异性分析和区域异质性分析,得出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和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分布不均,且数字经济对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只有东部地区影响显著,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不显著,存在区域异质性。最后提出加快建立基于大数据的全国农业信息资源平台、加快农业数字化转型和现代农业升级、推进电子商务模式创新等政策建议,以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
  • 张乐 刘璇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2014—2019年江苏省13个地级市为样本,构建中介效应模型,从收入来源渠道角度检验金融科技对江苏省农民增收的影响,并对粮食主产区和非粮食主产区进行异质性检验。结果表明:金融科技对农民收入具有显著促进作用;中介效应检验得知,金融科技通过促进非农就业增加工资性收入,影响农民增收,但不存在金融科技通过提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第一产业固定资产投资以及财政支农强度促进农民增收的中介效应;区域异质性分析得知,金融科技对非粮食主产区作用更加显著。政府要充分利用金融科技提高金融服务覆盖面,提高农民金融素养,加强金融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构建正规、完备的农村征信数据库及信息共享平台,促进农民广泛就业,提高农民收入。
  • 户艳领 刘燕灵 武海波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坚持绿色创新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采用面板熵值法和含非期望产出的SBM模型,结合2010—2019年的相关数据,对河北省绿色创新效率进行测算,并对测算结果进行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对比分析,最后就研究结果提出相应对策建议。研究表明:河北省各地市绿色创新效率呈波动上升趋势,绿色创新发展实现新突破;城市间绿色创新发展仍存在较大差距,冀东地区创新效率相对更高;单个因素的高低并不能直接决定整体绿色创新效率,效率水平由环境质量和创新水平共同决定。
  • 武航 刘璞 王东平 王印华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跨境电商产业的出现,转变了人们的日常消费理念。它作为一种新型贸易形式,在我国贸易效率和经济转型升级上都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河北省是我国经济大省,但在跨境电商产业上的发展却不及其他发达省份,仍然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以我国跨境电商产业发展为背景,以白沟跨境电商发展为例,采用文献检索法和描述性研究法,发现河北省电商产业高质量发展中主要存在跨境电商产业进出口发展不平衡,物流体系不完善,高质量综合人才稀缺,电商平台信任度不高,以及相关政策不完善等问题。对此,提出了加强跨境电商市场建设,加快跨境电商物流发展,重视跨境电商高级专业人才培养,提高跨境电商平台信任度,完善跨境电商产业支持政策等措施,从而保障河北省跨境电商产业能够高质量持续发展。
  • 佟薇汪 永萍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社会交换理论,以2022年冬奥会为研究对象,探讨张家口居民对冬奥会影响的认知和态度,346名居民参与了该项研究。研究发现:(1)居民对冬奥会影响的感知因子包括16个积极影响项和9个消极影响项,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产生了3个维度,归纳为城市价值利益感知、成本消耗感知与个人价值利益感知;(2)社区居民可以分为乐观型、中间型与复合型,其中,乐观型的人数最多;(3)在城市价值利益感知与个人价值利益感知上呈现出明显的空间分异,其中,张家口市区、崇礼区等对冬奥会的积极影响感知更为明显;(4)各种类型居民对2022年冬奥会的支持率均较高。
  • 吴儒练 李洪义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熵权Topsis方法对2010—2019年我国30个省市区乡村振兴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并运用障碍度模型对乡村振兴的障碍因素进行诊断分析。研究表明,2010—2019年中国大部分省市区乡村振兴得分位于0.3~0.4之间,整体水平偏低但增长趋势明显,乡村振兴水平呈现东部地区>中部地区>东北地区>西部地区的地带特征,各维度发展水平表现出省际差异性;中国乡村振兴水平的障碍因子主要是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每公顷农用化肥施用量、农村贫困发生率、用水普及率、生活垃圾集中处理行政村占比、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有编制村庄规划的行政村占比及农村恩格尔系数。各省市区乡村振兴主要障碍因素有所差别,可归为产业发展障碍型、生态环境障碍型和乡村治理障碍型3类。最后,针对乡村振兴的主要障碍因素,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为各地区乡村振兴提质增效提供参考。
  • 金福子 孙立达 卢衍航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构建多元协同反贫困治理机制是有效整合社会资源、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实现乡村振兴的必要举措。基于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及协同治理理论,通过SCP范式的“结构—行为—绩效”框架进行“银里实验”的典型个案研究,系统梳理脱贫攻坚实践举措与乡村振兴推进策略,总结多元主体参与贫困治理的成功要义。研究发现:主体多元是取得贫困治理成效的重要前提,权责明晰是实现资源高效配置的基本原则,组织建设是引领贫困地区发展的关键举措,沟通顺畅是多元主体合作的必要保障。据此,以优化顶层设计、完善治理体系、坚持党建引领、强化合作理念的方式,促进多元协同反贫困治理机制的最优化,从而确保脱贫振兴愿景目标如期实现。
  • 聂高辉 李晟全 方舒 雷旭航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人口老龄化是当前中国乡村产业升级面临的挑战之一。乡村产业升级是乡村产业振兴战略的基础,农业技术创新是实现乡村产业升级之芯。理清人口老龄化、农业技术创新与乡村产业升级之间的关系,可为政府制定切实有效的乡村振兴战略提供现实依据。基于中国1997—2018年的时间序列数据,构建自回归模型检验了我国人口老龄化、农业技术创新与乡村产业升级之间的互动关系。结果表明,人口老龄化、农业技术创新会推动乡村产业升级。虽然短期内,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会对乡村产业升级与农业技术创新产生不利影响;但长期来看,人口老龄化显著推动了农业技术创新水平,并对乡村产业升级产生了积极影响。据此结论,给出了引导老龄人再就业、倡导老龄人正确消费观和重视农业技术创新3点政策建议。
  • 曹银山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乡村振兴背景下,优势供给是理解乡村文化振兴的一条新型驱动路径。构建优势供给分析视角,通过对永春县社区大学实证研究发现:优势供给作为不同于外部嵌入、内生驱动的复合型路径,具有文化内容有效、供给成本低、群众参与度高的可持续发展优势。优势供给驱动乡村文化振兴的内在逻辑在于内容的在地化、专业化与创新化契合了文化建设的有效性,供给主体的一核多元化契合了文化建设的自主性,供给成本的共担性契合了文化建设的可持续性。在今后的乡村文化振兴实践中,要注重引入“主题视角”。在供给内容、供给主体、供给方式层面,要坚持在党的引领下,发挥多元主体的合力,按照“谁占有优势就由谁补位”的原则,真正以最低成本,实现文化建设效能最大化。
  • 汤玉权 钟金丽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乡村社会治理共同体,对于新时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当前我国乡村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迁,主要体现为农村由封闭型走向流动型、农民由群体化转向个体化以及治理单元扩大化3个方面,由此相应带来了村治主体空心化、公共精神淡漠化、网络关系陌生化等消极影响,成为构建乡村社会治理共同体的困境。针对于此,湖南宁乡大成桥镇“六化社团”、浙江桐乡“三治融合”和湖北秭归“幸福村落”3个地区的乡村采取了不同的应对措施,成功构建了乡村治理共同体。3个实践案例对于乡村社会变迁中的治理共同体构建有4个方面的启示:注重党建的重要推动作用、注重提升村民的参与深度、注重挖掘传统治理资源、注重引入切合地方实际的激励机制。
  • 潘登 国万忠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现今的农村社会中,由于人们生活交流减少、自利性趋强、人口流动加快,农村居民认同不再像从前一样强烈,缺少甚至没有了以前农村乡土社会质朴的氛围,矛盾层出不穷并且解决问题的方式也多元化起来,但有些方式还不太理想。究其原委,无声无影的优秀乡土文化潜移默化中对于相关问题解决的积极影响力在式微。对此,应该充分利用乡村本土优秀文化的力量,通过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增加村内文化活动、积极鼓励外出人员参与村内治理的方式,增强农村居民对家乡和他人的认同感,形成一种新的文化认同尤其是在地文化的共识,提升农村居民的包容度、凝聚力,以文化认同助推乡村振兴。
  • 刘法威 张未楠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CiteSpace对332篇宅基地退出研究的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根据宅基地退出文献发文量,分别对宅基地退出的研究作者、研究机构、研究热点以及研究趋势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在2009—2021年宅基地退出文献发文量处于增长状态;研究作者之间未形成专业的学术团队;研究机构之间合作密度低;研究热点集中于宅基地退出制度、退出意愿及影响因素、退出模式及补偿标准、宅基地退出与三权分置改革;研究趋势从宏观转微观,从制度改革研究到农民意愿研究。基于以上研究结果提出:宅基地退出补偿机制有待加强;农民合法权益有待保障;统一科学的宅基地退出模式评价体系有待构建;与乡村振兴发展新背景有待紧密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