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2023年, 25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23-05-28
      

  • 全选
    |
  • 高新 朱雨嫣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双碳”目标和高水平开放背景下,环境规制对贸易开放的碳排放效应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基于我国2006—2019年277个地级市的数据,通过面板分析、系统GMM等方法,考察了环境规制对贸易开放碳排放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加强环境规制整体而言有利于缓解贸易型碳排放压力,但是环境规制对贸易型碳排放的影响效应具有多维度异质性;分地区来看,环境规制对贸易型碳排放的影响效应呈现出“东弱西强”的特征;分时段异质性检验发现,“低碳城市试点”政策显著抑制了城市的碳排放;影响机制的结果表明,规模效应对贸易型碳排放量的影响并不显著,但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能有效抑制贸易型碳排放。
  • 王佳悦 刘畅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作为产业龙头企业和资本市场的参与主体,农业上市公司在促进乡村振兴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评价近年来农业上市公司经营效率的变化趋势、厘清效率有效提升的因果逻辑关系,运用DEA-BCC模型及Malmquist指数模型对2012—2019年我国农业上市公司的经营效率进行测度,并利用Tobit模型分析了经营效率的影响因素。静态来看,公司间、细分行业间效率值差异较大且整体呈下降趋势,其中纯技术效率低下是主要原因。动态来看,虽然技术效率下降,但行业技术进步使全要素生产率整体仍呈上升趋势。相较于其他细分行业,畜牧业表现出更好的发展态势,林业效率水平相对落后,纯技术效率与规模效率降幅均较大,动态来看,渔业行业技术水平变化指数普遍低于平均水平。影响因素方面,规模大、债务资本比重高对农业上市公司经营效率会产生负面影响,而较高的股权集中度会促进其经营效率的提升。
  • 王忠贤 杜洪燕 陈俊红 赵姜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及就业机会的增多,外出务工的农村劳动力数量增多,农村面临着劳动力质量数量“双降”风险,农业生产效率提升困难。基于北京市4个区400份粮食种植户实地调研数据,实证分析了农户参与农业生产托管的影响因素以及影响因素之间的关联性层次性。二元Logistic模型结果表明:年龄、文化程度、农业收入占比、耕地总面积、非农劳动力数量、政策补贴、政策宣传、收费合理性对农户参与农业生产托管具有显著正向作用;地块数量对农户参与农业生产托管具有显著负向作用。ISM模型结果表明:地块数量、农业收入占比、资金补贴是表层直接因素;非农劳动力数量、收费合理性是中间层间接因素;年龄、文化程度、耕地总面积、政策宣传是影响农户参与农业生产托管的深层根源因素。
  • 郑燕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农夫市集在食品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的反思中兴起,是实现产消有效对接和食品安全信任重建的重要实践。基于H市农夫市集的实地调查和深度访谈,在农夫市集、生产者与消费者三维主体互动框架下分析得出安全食品信任关系已建构,主要包括3个环节:农夫市集与消费者因认同结成团体,在同体效应中凝聚信任;农夫市集与生产者在互惠互利中奠定信任基础,在情感嵌入中推进信任积累;生产者与消费者在信息互动中通过信任评审,在关系互动中建立人际信任。但其中还伴随加工信息掌控不全、线上监督体系不完善、食品质量下降和维持信任成本高的风险。因此,为使安全食品的信任关系更加持久,仍需发挥生产者、农夫市集与消费者的主体作用,规避信任风险,从而实现食品信任的转型。
  • 王丽霞 梁亚杰 丁扬帆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2012—2018年的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CFPS)为样本,基于农产品异质性的视角,从微观农户层面测度农业生产的要素配置扭曲程度及其引起的全要素生产率损失,实证结果表明:整体而言,农业资本、劳动和土地要素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错配现象,其中资本要素扭曲程度最为严重,且分散程度最高;农业要素错配存在显著的地区差异,西部地区资本扭曲程度最高,东北地区的劳动扭曲程度最高,而土地扭曲较为严重的是东部和西部地区,从总扭曲看,扭曲程度较高的为西部地区,且各地区总扭曲程度未见明显的改善;纠正要素错配能够带来全国农业TFP的平均改善空间为29.3%,其中东北地区农业TFP改善的空间最大,为40.2%。因此,通过纠正要素错配和促进资源再配置的方式提升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从而实现农业的持续增长,是当前行之有效的重要路径。
  • 韩超跃 赵先超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2006—2020年投入产出数据,采用SBM超效率模型和GML指数测算长江中游城市群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并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标准差椭圆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探究其空间格局特征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研究区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整体呈增长态势且为绿色技术效率单轨驱动,各市区效率差异显著且驱动因素差异明显;研究区呈现较为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局部冷热点分区特征为“热点区向武汉城市圈扩张,冷点区由城市群‘两翼’渐趋消退”,整体空间格局分布趋向于西北-东南方向且重心“先快后缓”整体向西北方向偏移4.113千米;各因素不同时期影响程度差异显著,内部主导因素为绿色技术进步效率和绿色技术效率,外部主导因素为灌溉设施水平、农业资源禀赋、农业人力资本、农业种植结构、财政支农水平和农业经济水平;因子交互作用相较于单因子作用影响效果增强。因此,要加强绿色科技研发,保障成果效益转化;优化农业要素投入,激发农业绿色潜能;深入强化区域合作,多方共促绿色转型。
  • 储成兵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安徽省6个县376户农户的调研数据,利用双栏模型实证研究了在“双碳”背景下,影响农户采用绿色农业生产技术2个决策阶段的因素。结果表明:影响农户绿色农业生产技术采纳决策和采纳密度的因素有一定的差异。农户对“双碳”目标的认知、户主文化程度、政府是否提供绿色农业技术的培训、采用绿色农业技术是否能获得政府补贴这4个因素显著影响农户2个阶段的决策;农业收入占比、与亲友邻里交流频率这2个因素显著影响农户采纳决策,但对农户采纳密度的影响不显著。
  • 谢晓佳 林欣怡 郑义 刘朋虎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作为中国特有的农业综合开发利用技术,菌草技术推广在乡村振兴、生态保护、对外援助、国际合作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但菌草技术推广模式的理论研究却滞后于实践。基于扎根理论,借助Nvivo11软件对菌草综合开发利用技术的相关政策、新闻报道、文献和访谈等文本资料进行编码,进而揭示菌草技术成功推广的形成机制以及内在逻辑关系,在此基础上构建起综合开发利用技术有效推广的理论模型。研究结果表明:技术娴熟、组织氛围、社会期望、政府态度是促进菌草综合开发利用技术成功推广的重要因素,影响因素可以进一步解析为技术、组织、环境3个维度;综合开发利用技术推广也会反向作用于技术娴熟、组织氛围、社会期望和政府态度;技术娴熟和组织氛围相互影响,政府态度和组织氛围相互影响,社会期望和技术娴熟相互影响。基于此,农业综合开发利用技术推广的关键机制在于充分考虑技术、组织和环境不同层面要素之间的联动匹配,做到“组织-政府-社会”三方协同合作。研究结论将菌草技术推广实践理论化,为其他综合开发利用技术转化为实际生产力、助力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 马树同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人民调解作为一种乡村社会治理机制,在乡村社会共建共治共享格局形成中具有重要作用。随着乡村社会转型,宁夏南部山区赵村进入“现代熟人社会”形态,在这一社会形态中,人民调解在乡村治理中具有多重功能。人民调解不仅是村民纠纷化解的主要机制,也是文明乡风养成的有效路径,还是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制度化渠道。但人民调解也面临着现实困境:人民调解性质和功能异化明显,人民调解员所拥有的社会资本不足,村民参与人民调解的广度和深度不够。人民调解在乡村治理中的未来发展,需要积极推进人民调解本质的定位回归,探索人民调解员专职化的实现路径,多举措培育村民乡村治理的主体性,为人民调解在乡村治理中作用的有效发挥提供保障。同时,对于赵村这类刚刚脱贫的村庄,大力发展乡村经济也是重中之重,乡村经济有发展,才能为人民调解在乡村治理中的效能提升提供稳定的财力支持。
  • 张要要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缓解多维相对贫困是“后2020”年建立稳定脱贫长效机制的关键内容。土地是农户家庭最为重要的生产要素,能否发挥减贫效应需要通过严谨的计量方法和代表性数据予以评估和回应。基于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利用一般线性回归、工具变量、倾向得分匹配、分位数回归和中介效应分析等多种检验方法,考察土地流转对农户多维相对贫困的影响及机制。将土地流转分为土地转出和土地转入2个维度,并构建农户多维相对贫困指标体系,研究发现:土地转出对农户多维相对贫困有显著负向作用,即土地转出能够缓解农户多维相对贫困,但土地转入并不具备减贫效应;分位数回归结果表明,随着农户家庭多维相对贫困程度的提高,土地转出的减贫效应越为明显;影响机制检验结果显示,土地转出可以通过促进非农就业和家庭创业来缓解多维相对贫困。该研究结论不仅为土地流转缓解农户多维相对贫困提供了经验依据,对构建相对贫困长效治理的政策设计也具有政策价值。
  • 周燕 张东洁 路佳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将“绿色低碳发展”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新时代思政育人的新任务和新要求。“绿色低碳发展”融入思政教育,拓展了思政教育的视野、扩大了思政教育的主体、丰富了思政教育的内容,对于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彰显思政教育的时代特征、提升大学生绿色低碳意识有重要作用。为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更好融入思政教育,从筑牢育人阵地、拓宽育人渠道、营造育人氛围、拓展育人环境和提升育人能力5个维度积极构建思政教育实践路径,助力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 祝大勇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新冠疫情三年来,高校线上课程教学实践宝贵探索对于信息化数字化时代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具有深远意义,特别是对具有抽象性、思辨性等特征的理论课如何提升线上教学效果,更加具有典型的反思提升价值。通过复盘思考可以得出以下基本结论:提升高校理论课线上课程教学效果应基于课程性质,聚焦主要理论问题,凸显形象化逻辑线索,基于学生自律能力实然状况以努力建构“合作—对话”式教学共同体、基于教师教学胜任力发展目标以更好寻找思想理论与技术工具的最佳对接方式、基于设计真实可感知的仪式以重建更有同在感的教学场景,最终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塑造相统一的课程教学目标。
  • 李清扬 李智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性举措。全国高等院校已普遍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不同学科的建设水平差异较大。理学专业课程思政建设长期以来面临教学形式单一、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结合不紧、思政内容感染力不强的困境。在对当前困境系统解析的基础上,以兼具生物学、数学、统计学、信息与计算科学等多学科特色的“生物统计与建模”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为例,提出理学专业强逻辑推演、重动手操作、跟时代前沿的课程思政建设对策,阐述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创新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