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2023年, 25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23-09-28
      

  • 全选
    |
  • 田海舰 连童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吸收改革开放以来公民道德建设的成功经验,融入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新内容,形成了新的起点、新的形势和新的路径。新时代10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为公民道德建设奠定了新的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理论成果为公民道德建设提供了新的思想指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目标为公民道德建设指明了新的前进方向。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形势,面对社会道德领域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面对培育时代新人的新使命、新任务,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遵循道德建设规律,坚持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相结合、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守正与创新相结合,引导公民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形成向上向善的力量。
  • 杨洲 王鑫 温铁军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乡村生态资源价值实现既是坚持并贯彻落实“两山”理念的直接需要,也是推进乡村产业兴旺的基本途径,而完善的交易体系是乡村生态资源价值实现的必要条件与基础。对此,需要从主体、平台与市场3方面着手推进乡村生态资源价值实现的交易体系建设。其中,交易主体建设包括培育并发展资源资产运营管理主体与产业经营主体2方面,他们分别是交易的供给方与需求方;交易平台建设包括县、乡、村三级交易服务机构的打造与运行,一起履行登记、交易、服务、监督四大功能;交易市场建设是包括资源收储集中、资源开发转让、资源增值溢价在内的“三级市场”建设。进而,由交易主体、交易平台与交易市场组成相对完整的交易体系,推进他们的建设有利于助推乡村生态资源价值实现。
  • 刘洋 宋文捷 丘水林 林蔚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区域高质量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跨界流域空间协同治理得到了广泛关注,然而流域上下游间的利益关系仍有待梳理,横向生态补偿机制尚未健全。采用多源时空大数据和InVEST模型评估生态产品价值实物量,运用影子工程法、市场价值法、当量因子法评估了价值量,基于2010、2015、2020年增江流域的生态产品价值评估结果,确定了理论生态补偿标准基础值。引入生态补偿优先级量化上游龙门县和下游增城区的需求程度,并进一步调整生态补偿标准。结果表明:2010、2015、2020年生态产品价值分别为龙门县72.413亿元、71.727亿元、70.478亿元,增城区44.096亿元、44.206亿元、41.326亿元;上游龙门县生态产品价值有所下降,但其生态补偿优先级显著高于增城区,应由下游增城区对龙门县进行生态补偿;对应生态补偿标准分别为龙门县5.599亿元、2.909亿元、2.705亿元,增城区0.274亿元、0.197亿元、0.153亿元。本研究拟为横向生态补偿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参考,促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 崔莉 张建哲 张悦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森林“四库”论述作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化了森林生态系统物质供给、调节服务、文化引领等功能,同时也提出了森林资源价值转化的现代林业发展思路。“林权均山到户”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背景与传统林业发展困境下,推动森林资源经营权流转、探索森林资源规模经营、高质量发挥森林“四库”作用至关重要。采用理论探索与案例分析法,在梳理森林“四库”论述与森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基础上,构建“森林生态银行”运行机制,选取顺昌“森林生态银行”为案例,剖析森林“水库”“钱库”“粮库”“碳库”价值实现路径。实践表明,顺昌“森林生态银行”对深化森林“四库”论述认知、因地制宜探索森林“四库”价值转化路径、建立健全林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 张璇 丘水林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森林生态产品是生态产品的主要类型,其供给效率直接关系到高质量发展的生态根基。采用可变规模假设下的Super-SBM模型,选取2011—2018年我国29个省级行政区域,测算其森林生态产品供给效率。结果表明:我国29个省级行政区域的森林生态产品平均供给效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且各年份森林生态产品供给效率平均值均小于1,森林生态产品供给相对无效;从地区差异上看,森林生态产品供给效率由高到低依次为华东地区、西南地区、东北地区、华北地区、中南地区、西北地区,大体呈现东多西少、南多北少、由西北到东南递增的趋势;从时间趋势上看,华东地区、中南地区、西北地区森林生态产品供给效率相对平稳,西南地区、东北地区、华北地区森林生态产品供给效率呈现上下波动态势。为此,需从发展和保护2个维度增强森林生态产品生产能力。
  • 欧阳资生 王佳宇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金融环境是影响碳排放的重要因素,区域金融风险如何影响碳排放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基于2009—2020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使用空间杜宾模型研究区域金融风险对碳排放的影响。研究发现:(1)我国区域金融风险整体上对碳排放产生直接负向影响,且能通过提高技术创新水平减少碳排放;(2)区域金融风险整体上会通过区域金融风险溢出减少相关联地区的碳排放,技术创新水平则会增加关联地区的碳排放;(3)异质性研究发现,发达地区金融风险会增加碳排放,而欠发达地区相反,可能原因是区域金融风险与碳排放之间呈倒U型关系。该文意义在于,构建了考虑风险传染的区域金融风险指标,从中观层面探究地区金融风险对碳排放的影响效应、机制及空间溢出效应,为具有不同的区域金融风险水平和处于不同金融环境下的地方政府出台减排政策提供思路。
  • 张耘堂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相关技术的不断发展,产品信息可追溯逐渐成为了企业产品质量的担保,以提升消费者的信任感。围绕农产品可追溯信息的维度界定、农产品可追溯信息与消费者信任的关系、农产品可追溯信息与安全价值的关系以及消费者信任的中介作用等问题,利用实证方法开展研究,选择在北京等城市发放线上和线下调研问卷,获取数据,运用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和中介效应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原生性可追溯信息主要通过规范型信任影响消费者社交安全价值,次生性可追溯信息主要通过信息型信任影响消费者使用安全价值;社交因素在可追溯信息对消费者的影响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消费者对农产品的安全价值感知通过消费者信任而实现。本研究揭示了基于行为动机的不同类型可追溯信息对于消费者安全价值的作用过程,研究结论丰富了可追溯信息市场应用研究的现有相关文献,对农产品精准营销、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的建立以及农产品数字化改革方面提供了理论依据。
  • 李荣强 陈轩 施龙中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数字时代背景下,数字金融的快速发展对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运用荟萃分析法,分析数字金融与农业经济发展之间的相关关系,以及导致二者现有文献实证结果的异质性原因。结果表明:(1)基于现有文献来看,数字金融发展对农业经济发展具有较强的正向影响;(2)城镇化建设在数字金融影响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起到正向调节作用,财政支农、贸易开放度以及产业结构等因素在二者关系中起到负面调节作用,并与城镇化一起成为导致现有实证结果异质性的重要原因;(3)研究方法与样本特征对实证结果同样存在一定调节作用。

  • 陈帅 王秀英 姚顺波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制度对维护区域生态安全与促进区域和谐发展发挥着关键性作用,作为一种约束性制度,该政策对工业经济的发展有何影响呢?基于2000—2019年中国23个省份1 591个县级面板数据,利用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设立这一准自然实验分析了该项制度对于工业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表明: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设立对于工业经济发展具有抑制性作用,相比对照组,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设立使得工业生产值减少约10%水平;且政策实施时间越久,这种抑制性效应越强。异质性分析表明: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设立对于东部区域工业经济发展的抑制效应最强,西部区域的效应最弱。另外,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制度主要通过抑制城镇化水平与人口集聚水平对工业经济发展产生一定阻力作用。
  • 耿言虎 王少康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乡土网红及其具有乡土特色的媒介实践是数字时代中国乡村社会出现的新现象。急剧的社会变迁催生了强烈的乡愁文化消费需求,职业化的乡土网红以影像作品创作为核心的媒介实践可以看作是对这种市场需求的回应。以一个乡土网红博主——“万山小柱子”为例,探究乡愁情感元素如何嵌入乡土网红的日常媒介实践。研究发现,乡土网红在城乡互构中建构出的多维身份对经历流动体验的受众具有极强的情感唤醒作用。视觉化的景观生产与仪式化的情感共振是乡土网红媒介实践的2个核心环节。乡愁短视频的情感效用拓展了社会连接的边界,体现出物理空间区隔与数字技术发展相叠加的时代背景下共同体的建构逻辑。在肯定乡愁情感元素正向功能的同时,情感的过度商品化和由此导致的情感异化问题也需要加以重视。

  • 张成玉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三栖农民是近年来出现的新群体,其栖息地的选择呈多元化趋势,通过对20个省592份调查问卷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首选是县城新家,第二选择是城市,第三选择是农村老家,第四选择是农村—城市组合,第五选择是农村—县城组合,第六选择是县城—城市组合,第七选择是农村—县城—城市组合。通过二元选择和多元选择Logit模型分析,结果显示:三栖家庭中代际结构少的更倾向于选择农村老家、县城新家、城市中的1个作为栖息地,代际结构多的更倾向于选择三者中的2个或2个以上作为栖息地;随着家庭总收入的增加,选择县城新家、城市的可能性依次增大;非农就业稳定性越强越倾向于选择城市或县城作为栖息地;耕地流转与否对三栖农民栖息地选择影响不显著。建议政府重视县城建设,吸引三栖农民将其作为栖息地;稳定房价和加强就业培训促进三栖农民市民化;保护三栖农民的土地承包权,维护其合法利益。
  • 耿傲淼 徐磊 张贵军 张蓬涛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推动有条件的乡村宅基地使用权流转对盘活农户不动产财产权及促进乡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在调查收集阜平县及乡镇宅基地利用情况的基础上,基于TPB理论构建宅基地使用权流转意愿行为模型,并选取典型村进行入户调查,对影响宅基地经营权流转的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和讨论,进而提出宅基地使用权流转的实施路径。研究发现:3个典型村宅基地使用权流转的支持率分别为72.42%(白家峪)、67.61%(北栗园铺)、70.80%(黑崖沟);宅基地使用权流转意愿行为模型中各个潜变量直接并通过行为态度间接影响农户的行为意愿;3个村中行为态度的直接影响效应均较高,而感知行为控制的直接效应和中介效应均较低。在推行宅基地使用权流转路径之前及实施过程中需要准备、建立并不断优化保障实施的政策环境,保持宅基地使用权流转模式动态可持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