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专题研究:银发经济与养老金融
  • 专题研究:银发经济与养老金融
    金牛, 刘梦琦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是与老龄社会形态交织的社会架构工程。银发经济是老龄时代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抓手,其内涵要素由财富、劳动力、产品和服务、环境共同构成,价值意蕴包括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为、老有所乐、老有所依等积极老龄化目标,发展机遇主要表现为老年人口低龄化和健康化的长寿红利,以及稳收入和优结构的市场需求潜力。当前实现银发经济高质量发展仍囿于支付能力和消费动力不足、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不高、市场监管和人才建设滞后等问题挑战,亟待构建由社保体系、就业体系、产品体系、智慧体系、环境体系组成的多层次的银发经济支持体系。

  • 专题研究:银发经济与养老金融
    陈晓玲, 聂志平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空巢小农户作为农村养老的特殊群体,从事绿色农业生产不仅是他们转向自我养老的重要途径,也是在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实现生态养老的契合方式。通过江西省318份空巢小农户的微观调研数据,构建双变量Probit模型,分析绿色农业认知、政策扶持环境对空巢小农户绿色农业生产意愿及其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空巢小农户绿色农业生产意愿主要受农户特征中政治面貌、务农经验、教育培训、风险偏好、家庭农业收入占比等因素影响,而性别、教育培训、风险偏好则对其行为具有显著正向影响;绿色农业认知中的发展前景认知对空巢小农户从事绿色农业生产的意愿与行为均有显著影响,自然风险感知、经济收益认知则只对其参与意愿呈现出了一定影响;政策扶持环境中的政府宣传、资金补助和价格扶持均会正向显著影响空巢小农户参与绿色农业生产的意愿,其行为则主要受政府宣传影响。据此提出,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保障空巢小农户群体权益;提高农户绿色农业认知,打造生态养老的绿色乡村;营造政府政策扶持环境,助力小农户转向自我养老。

  • 经济与管理
  • 经济与管理
    廖彩荣, 蒋正中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是加快推进农村农民共同富裕的重要抓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有其深厚的制度、组织和产权基础,基于历史、现实和未来角度,分析研究我国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制度演进、现实阻滞与路径选择。研究发现: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存在土地、组织以及产权等多重制度演进逻辑;小农经济和集体经济组织有待创新、土地制度亟待进一步改革、不同历史时期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适应延迟等是当前我国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现实阻滞;面向未来,我国农村集体经济发展需从尊重历史制度和现实难点出发,进一步推动农村集体产权改革、推进农地制度重点领域改革创新和注重农村集体经济体制机制创新等。

  • 经济与管理
    耿言虎, 王少康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现代农业导致了严重的双重负外部性——环境问题和食品安全问题,农业高质量发展与绿色转型迫在眉睫。以芜湖大米品牌的绿色化实践为例,探讨了在农业品牌化和数字化双轮驱动下,农业绿色转型何以可能以及有何实践价值。基于此研究,得出结论:“品牌化+数字化”推动农业绿色转型的内在逻辑在于从农业生产者层面克服了其面临的动力困境、规范困境、技术困境和市场困境;品牌嵌绿、数字增绿是“品牌化+数字化”双轮驱动农业绿色转型的重要实践经验,也是以农业高质量发展推进农业环境负外部性治理的重要手段;农业生产从“肥药跑步机”到“品质跑步机”的动力转型为农业绿色转型增添了动能。得到政策启示:打造以“创农业品牌”为目标的产业共同体是具有操作性的农业绿色转型运作模式,“以品牌化促数字化”是推动农业绿色转型的可行路径。

  • 经济与管理
    梁智迪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农垦改革后,国有农场作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自营产业助力乡村振兴,但有些却出现始终亏损的情况。为探讨国有农场自营产业亏损的原因,选取国有农场G自营产业为个案,通过案例分析和实践研究,还原国有农场G自营产业的过程始末,剖析其中各行动主体的行动考量和策略,呈现自营产业运行的细节。研究发现:自营产业运行内嵌于科层体系中,产业任务经历从选择性试点到多重性任务的下沉过程,并被资源和目标差异化、例行化运作等特征所消解,弥补自营产业亏损以完成“整体性”任务指标是农场内部共同“经营”的结果。据此,建议国有农场注重顶层设计,统一内部思想,协调与周边农村的关系,促进产业发展。

  • 生态文明研究
  • 生态文明研究
    蔡大宝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农业面源污染已经成为制约农业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瓶颈。污染控制目的导向下的“行为—罚则”规制模式因“先天不足、后天畸形”之弊病而成效不彰。激励和分配机制的不健全则促使各利益相关主体在农业面源污染的防治工作中做出逆向选择行为,进一步阻滞了法律规制举措的落实,使农业的绿色发展受制于“公地悲剧”的枷锁。以环境质量改善为核心目的,基于农业面源污染特性整合各类环境规制工具,在各利益相关主体之间建立起协同共治的机制,不断完善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法律体系,构建更加适配于这一污染类型的法律规制模式,方能更为有效地回应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时代之问。

  • 土地问题研究
  • 土地问题研究
    韩宁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宅基地使用权依托农房转让的制度沿革经历了从允许到限制的转变,体现了政府政策的强制驱动和利益诱导的结合。宅基地使用权依托农房转让的司法裁判具有明显的被动性,农户在集体经济组织外部转让农房时,法院一般会认定该转让合同无效,但司法政策又为宅基地改革预留了政策空间,体现了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在宅基地使用权依托农房转让的实践创新中,国家并没有直接废除宅基地使用权依托农房限制转让的既有路径,径行允许转让,而是秉持审慎原则,独辟蹊径。试点地区宅基地使用权依托农房转让下受让人范围拓展,与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衔接,与宅基地资格权退出耦合及与宅基地入股、合作打通,均体现了对宅基地使用权权能受限的克服。

  • 土地问题研究
    江晓华, 彭诗杰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耕地用途管制法制优化是在不改变耕地农用的基础上的耕地用途管制的法制优化,即耕地农作物转换种植管制的法制优化。梳理耕地用途管制的措施,探讨大食物观背景下耕地用途管制的法制优化方向及难点,重点阐述大食物观与既有耕地用途管制措施的耦合、既有耕地用途管制与大食物观的匹配度分析以及耕地用途管制优化的法治路径。结果表明:我国农产品需求结构发生变化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而现有的耕地用途管制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已经不能适应我国农产品需求结构的变化所带来的农产品供给结构的变化,因此需要对耕地用途管制进行法制优化,推动农产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一步深化发展,以改善耕地利用不平衡、不充分的现状,使耕地资源利用满足人们食物需求结构的变化。

  • 土地问题研究
    陈浩林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解决农地“三权分置”存在的逻辑适用和权利性质分歧,以黑格尔后的辩证法,一种哲学范式三元组,解构“三权分置”,提出“可以三元组解构‘三权分置’”命题。通过命题阐释得出,归属与利用构成农地产权关系根本矛盾,身份性与非身份性和阶层性与平等性为主要矛盾。以命题证成为主线,基于矛盾关系和特性认识,以内部证成和他者逻辑证成为线索,结合事实处分和法律处分之区分,提出并证立命题和“三权分置”法律逻辑。在证成中辨析二权分离与“三权分置”,基于“三权分置”法律逻辑明确承包地“三权分置”权利性质,二权分离下经营权应为债权性使用权,“三权分置”下经营权应为物权性使用权。以“三权分置”法律逻辑应用于宅基地,明晰资格权应为宅基地使用权,使用权应为次级物权性使用权。

  • “三农”问题研究
  • “三农”问题研究
    史云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生活美学既是一种新型美学形态,也是一种新质生产力,对乡村美学经济发展与和美乡村建设具有重要作用。通过文献调查法阐释生活美学的内涵要义、价值意蕴以及与民宿嵌入融合的逻辑理路,分析当前乡村民宿发展面临的现实困境后发现:为了祛除民宿沉疴痼疾,乡村民宿要运用生活美学新质生产力优化空间设计,展示器物美学,营造美学场景,拓展私域流量运营,聚合乡村美学业态,提高产品和服务的内容力,引爆消费美学消费触点,满足住客情绪价值,赋能乡村民宿高质量发展。

  • “三农”问题研究
    岳慧毅, 滕瀚, 胡鹏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职业教育与培训提升农民技术能力、思想素质以及学历水平对推动乡村振兴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研究从教育服务质量的角度出发,结合卡诺模型,基于实地研究数据对乡村振兴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满意与不满意情况以及持续学习的意愿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响应性、可靠性是兴奋需求,能够显著影响农民对培训的满意度;移情性、有形性、实践性是期望需求,既能显著影响农民对培训的满意度,又能显著影响农民对培训的不满意度;保证性没有对农民的满意度、不满意度产生影响;满意度与不满意度均能对农民参与培训的持续意愿产生影响。政府应加大资源在响应性、可靠性等因素上的投放,以农民需求为导向,完善多元主体协同机制,提高教育培训内容的合理性,充分发挥新型职业农民教育与培训对乡村振兴的重要作用。